TW_ 我國機械產業現況解析 - Taiwan Plastic Machinery. 台灣塑膠機械網
我國機械產業現況解析
訊息提供:其它媒體
更新時間:2011-06-22 16:21:40

 如果沒有發生日本大地震,2011年我國機械業可望延續去年成長力道,有21.6%的成長,達到新台幣9,071億元。以目前可以掌握的資訊分析,國內部分機械關鍵零組件已具備自主供應能力,必要時可填補因日本大地震所造成的市場空缺,不過我零組件的特殊鋼材,對日本仰賴仍深,因此國內應積極建立特殊鋼材的供應能力。另因短期內鋼材原物料價格將上漲而使成本上升,以及台幣升值將擴大匯兌的損失,故政府宜在融資方面給予業者適當的輔助,以協助廠商因應未來可能的營運風險。

文:王建彬

  2010年估計台灣機械產業產值將成長44.6%,總產值約為新台幣7,518億元,2011年假若沒有發生日本311大地震事件,預估也將有21.6%的成長,達到新台幣9,071億元,預估到2013與2014年之間,台灣機械產業將有機會再次挑戰兆元的目標。

產業發展情形

  在機械次行業產值部分, 2009年金屬切削工具機業由2008年的新台幣1,232億元衰退到2009年的新台幣566億元,2010年則展現出高度的成長力道,以成長77%使產值回到新台幣1,000億元的水準,預估在2011年,我國金屬切削工具機的產值將有機會再次挑戰2008年的歷史最高產值,站上新台幣1,200億元。然而,2010年台灣金屬切削工具機的成長動力主要來自於中國大陸的需求,這一波需求主要是受到2009年金融風暴產生的遲滯效應的補單效果,預估2011年將逐步回復到正常的拉動力量,因此2011年是否可以回復到過去的水準,歐美市場的需求就成為關鍵,目前歐美國家經濟穩定性仍眾說紛紜,尤其是歐洲市場的明朗度,將決定是否給予我國產業成長更加強勁的支持力量。

此外,橡塑膠機械估計在2010年將比2009年產值增加新台幣100億元,來到新台幣443億元的水準,2011年則再次挑戰新台幣500億元。電子及半導體設備是我國目前產值第二大的機械行業,2009年產值雖滑落到新台幣434億元,但2010年則出現近倍數的成長,達到新台幣843億元的歷史新高點,估計到2011年將直接挑戰新台幣1,125億元,與金屬切削工具機並列成為我國機械產業的兩大支柱。

2010年我國機械出口約有45%的成長,就出口地區來看,對中國大陸出口值為新台幣1,479億元,比2009年成長64.2%,對美國出口值為新台幣509億元,比2009年成長22.9%,對日本出口值為新台幣192億元,比2009年成長20.5%,對泰國出口值為新台幣159億元,比2009年成長23.7%,對越南出口值為新台幣147億元,比2009年成長15.2%。2001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我國機械業積極向全球市場擴張,在過去10年之中,以對歐洲地區出口年平均16.5%的成長最明顯,其次是對中南美洲與非洲地區的13.8%次之,亞洲是我國固有主力市場,對中國大陸平均以4.7%成長,對東南亞及中東地區有8.3%的出口成長率。我國機械產品出口已經明顯的面對兩種不同等級的客戶群,傳統新興工業國家市場持續在穩定的成長,但以歐美日為主的先進國家市場也逐漸受到重視。

在國內廠商表現方面,友佳2010年兩岸合併營收達212億元。受裕隆前進大陸發展,帶動汽車產業鏈西進,業績亮眼。友佳多了六個新客戶,包括裕隆、迪奧、蓮花、VOLVO等。友佳在大陸的據點主要在杭州,杭州供應鏈完整,浙江省90%的公司為私人企業,包括航空航天工業、汽車工業、船舶工業、精密模具業等都有友嘉精機(Feeler)、友佳精密 (Good Friend)的產品。

台中精機2010年營運繳出漂亮的成績單,台灣母廠營收達到57.3億元,成長幅度高達200%;集團營收突破110億元,攀登歷史新顛峰。領先德、日等國工具機大廠強勁復甦,且每股稅後盈餘達到5元的高水準,睥睨業界。台中精機在1年多前推出質優、耐用的平價CNC車床,讓該公司在台灣內需市場出現前所未見的驚人成長,2010年內銷市場銷售金額達14億元,占台灣廠整體營收比重的24%,比往年增加一倍餘。開發出另一大塊該公司過去未注意到的中低價位潛在市場,累計該款平價工具機上市短短1年來的訂單量已達160台,有望成為該公司的明星機種。

東台2010營收達66.63億元,較2009年成長143%,產品以CNC車床、TMV綜合加工機、PCB 鑽孔機為主。2010年PCB鑽孔機出貨量為719台,營收貢獻26.86億元,年增235.3%,主要受惠去年PCB廠商大幅增加資本支出,帶動東台PCB 鑽孔機出貨量大幅增加。2010年東台TMV綜合加工機出貨量1,021台,營收貢獻21.9億元、年增率183%,CNC車床的出貨量為570台,營收貢獻11.16億元,年增率也達63.86%。

亞崴去年營收26.4億元,兩岸合併營收約29.5億元,增幅逾94%,公司2011年已擬訂「VP3012計畫」:年營收要挑戰30%成長、營業淨利要成長至12%。亞崴2010年營業淨利約10.6%。

程泰台灣廠2010年營收19.2億元,合併營收約23億餘元,程泰2010年大陸營收約新台幣5億餘元,占整體營收的比重約30%。程泰主要產品為CNC車床,2010年出貨台數達1,100台,較2009年成長220%,2010年營收為19.28億元,較2009成長146.21%,稅後盈餘為1.9億元,較2009年成長487%,每股稅後純益為2元。

重大事件

一、匯率級原物料上漲,以調漲產品售價5%~15%因應

國內工具機大廠紛紛宣布調漲產品售價,平均調幅在5%至7%,主要是控制器及鑄鐵等原物料持續大漲。

工具機訂單量急速回升。因台幣升值速度太快,業者為降低匯率的影響,程泰、亞崴決定調漲產品售價5%~15%來因應;和大、高峰除了調價外,則希望能用加收「貨幣附加費」方式來降低匯率波動的風險。

全球景氣復甦,工具機業的訂單量回升,業者接單能見度最少有半年,然而,新台幣兌美元匯率急速升值,由原來32台幣兌美元升值到29美元附近,以外銷為主的業者都吃不消,工具機業者為避免重蹈獲利幾乎被匯兌吃掉的覆轍,都採取不同的策略,降低匯兌波動所造成的影響。

因全球景氣復甦,2011年機械業營運可望較2010年好,產能利用率都提高;然而,以台幣匯率的波動幅度,對於獲利確實會造成影響,由於接單量增加,業者以1美元兌29元台幣的匯率來計算產品售價,平均各產品的售價要調漲5%以上,目前新訂單都採取新價格,2011年第二季開始降低台幣波動的影響。

二、台灣區機器公會建議陸資晚點來

政府開放第二波陸資來台,機械業希望開放時間點再晚一些。台灣區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表示,金屬機械業範圍相當廣,政府一旦開放陸資來台投資工具機業,等於宣告大陸工具機廠可以來台「直接僱用台灣高階工具機人才」,直接汲取相關經營模式、技術或經驗,將對台灣中小型廠商產生壓力。

大陸瀋陽或大連機床兩大工具機業者,規模都比台灣工具機業者大,這幾年具有購併德國、日本及美國等國際工具機大廠的經驗,大陸本身又是全球最大工具機消費市場,消費金額占全球40%以上。

大陸能來台參股都是中大型且具有國營企業的色彩,又有市場及客戶的優勢,但檔次與台灣業者還是有所區隔,陸資來台若學會台灣工具機業者的優勢,會對台灣中小型工具機廠商競爭造成壓力,台灣業者應該設法加速國際行銷、管理及技術升級。
業者建議政府應出面,將台灣營運規模數10億元的工具機廠,整合為三、四家年營收破百億元的大廠,才能與大陸業者競爭。

三、ECFA簽訂對機械業利多

工具機產業被列入兩岸ECFA的早收清單項目之一,工具機銷往大陸關稅2011年將由9.7%降至5%,帶動訂單大增。ECFA正式上路,在出口大陸關稅大幅調降的利基下,2011年工具機產業可望延續去年成長力道,預估還有10%至15%的成長空間,儘管業界面臨匯率風險,但只要廠商善用優勢,仍大有所為。

2011年工具機產業有多項利多,包括企業營所稅由25%降至17%,以及ECFA上路,工具機銷往大陸關稅由9.7%降至5%等,目前各工具機廠接單多已排到第二季初,市場供不應求。

ECFA生效,列為敏感性貨物的工具機出現落日條款,大陸要求2014年起,必須是兩岸所產製,否則工具機將從零關稅清單中出局。

ECFA談判時,工具機「最後一刻」力爭後,大陸才同意納入降稅清單,但後續談判產品特定原產地規則(PSR)時,陸方要求訂定先寬後嚴的產地認證條件,此舉將使台灣工具機的CNC系統,不能再仰賴德、日生產,業者須在三到五年內達到自產能力。

ECFA下的產品特定原產地規則,等同是貨物的「產地護照」,原產地不是台灣或大陸者,即使納入早收清單範圍,也無法取得產地證明書,失去零關稅或減稅優惠。

根據大陸方面降稅清單的產品特定原產地規則,台灣出口到大陸,包括切削金屬CNC鑽床、平面磨床及臥式車床等八十四章的工具機,施行首年,大陸認定原產地是否為台灣,除稅則號別改變外,區域產值含量(即附加價值率)須達五成,但未限制工具機CNC系統不能自第三國進口。

但自2014後,陸方將增列「CNC系統須在一方或雙方加工生產者」的條件,若非兩岸所產製的CNC系統,即會被排除在降稅範圍外。其中,切削金屬的CNC臥式車床,延自2016年起從嚴規範。

早收清單中,大陸給我方九項工具機免稅優惠,其中有二項是低階工具機,不具電腦控制功能,無特別規定;另有七項為中、高階工具機,具電腦控制功能。在這七項工具機中,鋸床、衝床、磨床類的工具有三年調適期,三年後非百分之百台灣製,將無法享有輸陸免關稅。另外,技術最難的數值控制車床,則有五年調適期;五年後,若非百分百台灣製,無法享有輸大陸免關稅優惠。

經濟部五年內須全力培育業者擁有自主生產高階工具機的能力,第一步會以五年後兩岸互免關稅的優惠,吸引日、德大廠來台設立生產線,藉此將日德技術導入我國。政府也將出面主導、與業者結盟成立自主研發聯盟,力求在五年內研發出自主技術。

四、大陸「十二五」規劃啟動

大陸「十二五」規劃啟動後,未來五年工具機年產值將達1,200億美元,為國內工具機相關類股帶來大利多。大陸「十二五規劃」中,要求設備業國產化比重,要達到80%,此將釋出龐大商機。

2010年,高端裝備被明確為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之一,並得到大陸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援。依國內外裝備製造業的發展經驗,發展要裝備製造業,CNC工具機是基礎。

按照規劃,2015年中檔CNC工具機CNC系統國產化率達到40%,2020年要提高到60%以上;高檔CNC工具機CNC系統國產化率分別要達到10%和20%。但目前,大陸國產中、高檔CNC工具機中,進口部件分別占80%和98%。

目前,瀋陽工具機、秦川發展是大陸金屬切削工具機領域的龍頭企業,切削工具機市場的繁榮將直接提升其經營業績。2010年底,瀋陽工具機已經宣布業績成長五倍以上。

2010年大陸CNC金屬切削工具機成長突出,產量較同期成長66.7%,比上年提高67.2個百分點。

預估2010年CNC工具機需求的快速成長將帶來CNC系統的巨大需求,全年CNC系統設備較同期成長一倍以上。2011年高端裝備自主將更為強勁,繼續帶動機械工業15%左右的成長。

五、日本東北大地震

此次東日本震災對相關電子設備產業的影響,預估以微影設備與薄膜沈積與乾式蝕刻設備受到牽連較大。其中由於面板業的微影設備幾乎百分之百來自日本廠商供應,Nikon與Canon延緩交機時程,勢必對面板廠擴充產能的裝機進度產生衝擊,未來是否因此造成面板價格波動,需後續觀察;而在半導體微影設備部分,由於目前仍以美商艾司摩爾(ASML)擁有60%以上的市占率,不易撼動,且由於微影設備的高技術門檻,對於國內的設備業者將不會有任何的影響。而在鍍膜沈積與乾式蝕刻部分,東京電氣(TEL)與優貝克(ULVAC)則可能必須面對應用材料等美商公司的積極搶市,但由於薄膜與蝕刻機台在不同技術節點間較易轉換,且機台的吞吐率(throughput)也較微影設備為高,預估短期內將不會造成大量的缺機潮,中長期則視業者調節生產基地的措施是否奏效而定。

工具機產業關鍵零組件部分,除了控制器有八成以上仰賴Fanuc及Mitsubishi兩家,尚未自主生產外。其他如台灣工具機使用最多的NSK所生產的主軸軸承及線性傳動元件等零組件,國內已有自主生產能力,短期內可轉用台灣能供應的零件,如:上銀/銀泰(滾珠螺桿、線性滑軌)、東培(軸承)、羅翌/普森(高速主軸)等。

目前工具機關鍵零組件日商Fanuc與NSK工廠並無因地震造成太大的損傷影響供貨,工具機業者靠庫存還能運轉,但供應鏈從上游的鋼料、Fanuc控制器所使用的晶片等零組件,日本業者評估短期並不受影響,因此,對國內工具機產業的衝擊不大。

因地震所引發的電力供應問題,將是未來影響產業運作的重點,日後日本若以火力發電取代核能發電,發電成本將會大增。即使主軸與軸承等關鍵零組件,台灣具有自主生產能力,但上游的軸承鋼100%日本進口,也是存有隱憂。而主軸鋼料SCM440鉻鉬合金鋼,國內大盤商約有兩個月的庫存,兩個月後將會反應出供應上的問題。

在日本震後經過一週的觀察,基本上日本機械與零組件產業本身受的地震損壞的程度並不高,真正受影響的是來自於社會運作的基本要素如電力供應、交通運輸短期內無法恢復正常運作所致,其次就是上游供應鏈的盤點與資訊取得不全,導致許多廠商遲遲無法正確評估長期的影響,使得年初就因原物料漲價而醞釀的調高出貨價格的聲音,在這個時候更加顯現漲價的可能性,調價空間由5%也可能拉到一成左右,四月份開始,幾乎所有重要的機械關鍵零組件都將面臨全面漲價的局面,我國仰賴日本零組件甚重,必須及早因應。

因應日強震對策

  以目前可以掌握的資訊分析,日本機械與設備業受到強震影響的企業都在積極進行損壞統計,顯示進入長期停工的可能性不高,而且日本機械業者在其國家境內擁有多處的生產研發據點可以機動調整,只待何時恢復生產與水電恢復供應後的正常生產。國內部分機械關鍵零組件已經具備自主供應的能力,包括滾珠導螺桿、精密軸承、精密主軸、導軌等,必要時可填補市場的空缺,但是零組件的特殊鋼材還是仰賴日本相當重,一方面建議國內應積極建立特殊鋼材的供應能力,一方面在短期內面對鋼材原物料價格上漲的壓力勢不可免,加上台幣升值的壓力將擴大匯兌的損失,對國內機械業者來說,將同時面對成本上升與金融損失的雙重壓力,政府直接介入這兩方面的機會不大,建議可在企業融資的部分給予適當的輔助,協助廠商因應未來可能的營運風險。

日本工具機產業生產預期將會迅速恢復,但是來自於其國內的訂單的不確定性將明顯提高,日本工具機訂單來源已從過去60%供應其國內的市場,在近幾年已經轉變為70%左右供應國外訂單,這次強震摧毀部分工具機的使用者,加上日本國內投資的變數仍難預料,將迫使日本工具機更加重視國外市場,短期內國內部分業者仍期待是否有轉單效應,但中長期來看,日本工具機對國外市場的經營將會更加積極,尤其是中國大陸市場,對國內工具機產業將會造成更大的壓力,建議國內相關單位必須密切觀察後續的變化。(作者為工研院產經中心組長)



請按搜尋鈕搜尋!!

登入後閒置時間已超時,請重新登入!

請輸入關鍵字再按搜尋鈕搜尋!!